杭州竹篮
——调查杭州龙坞竹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
一、调查的缘由:
每次在超市,看到人们手提各种袋子时,我总是怀念竹篮,是久违了的杭州龙坞竹篮!小时候一直住在外婆家,每次看到外婆编织的一只只精巧,可爱的竹篮,总叫人爱不释手。看到外婆上下翻飞着编织着竹篮,望着她那娴熟而又悠闲的神态,我的思绪就会出现外婆拎上菜篮远去的背影,心中便揣进了一份希冀。那么杭州龙坞竹篮现在人对它有多少了解呢?政府号召大家少用塑料袋,对环保做贡献,那竹篮的使用率高吗?这份非物质遗产文化还在继续传承吗?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对家乡的竹篮进行了调查。
二、调查对象:杭州龙坞竹篮会编织的人(外婆)和年轻人
三、调查方式:
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采访
四、调查时间:2015年2月28
五、调查内容:
主要调查了杭州竹篮的来历、编织过程、种类、价格、使用情况等
六、调查结果:
(一)杭州竹篮的历史
我自豪:要知道这杭州竹篮可是出自我们外婆家哦——龙坞,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!一个著名的西湖龙井原产地!
据《杭县志稿》记载,杭州竹篮出自西溪留下镇以南的龙坞乡,通常以大小形式不同分为市大半、行大半、放样、全藏、小藏、大盒、小猫猫盒、大饭篮、小饭篮等名目,总称黄山篮。这黄山篮以龙门坎出者为最佳,因为龙坞地处山坳,田地稀少却盛产竹子,心灵手巧的村民便利用当地的资源特长,生产出了别具特色的竹篮。可别小看了这杭州竹篮,它是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。相传两百年前,乾隆下江南时游至龙坞白龙潭瀑布,驻跸于龙门坎村孙家里,听见从农家里传出窸窸窣窣的声音,便向近侍盘问,听说是当地农家在做竹篮,于是兴致勃勃地前去观看。正巧有人在该农户家购买竹篮,编扎竹篮的老农因忙着手中的活计不便起身,接过银子后就随手往楼角里一扔。乾隆见状,诗兴萌发,随口吟道:“手里窸窸窣窣,银子堆楼角。”经皇上的金口玉言这么一说,从此,龙坞乡里做竹篮的人就越来越多,销路也越来越好了。民国初年,上海青帮头子张孝连到小和山金莲寺进香,把杭州竹篮的销售量推向高峰。后凡到小和山进香的人,总要购篮一只,从此,杭州竹篮闻名省内外。制作竹篮的人也越来越多,遍及上泗、留下地区,成为一项可观的家庭副业。
杭州竹篮自龙坞发源后,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扩大,产地开始逐渐向上泗和蒋村扩展,尤其是蒋村湿地一带,本也是盛产竹子的地方,而且乾隆又曾到湿地观赏过龙舟盛会,于是杭州竹篮很快就在湿地农家流传开来。每到端午节,蒋村农民不仅都要举办盛大的龙舟盛会,而且还喜欢在家里挂起自己编织的彩色小花篮,里面盛上小小的迷你粽子,还有炒得喷香的豌豆、花生等,寓意丰收吉庆。
(二)竹篮的编织流程
我骄傲:听外婆介绍说编一只竹篮需要六道工序:劈竹篾——编篮底——编篮肚——编篮口——锁篮口——上篮环。但对外来说是小菜一碟!在我们村里她是赫赫有名的编竹篮儿的高手。村里和外婆年纪的妇女几乎都会!
那天央求外婆编竹篮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:一截粗粗大大的毛竹到外婆手中,只见她扬起手中的劈刀,干净利落地劈冲下去,一截竹子就被冲成了非常匀称上的两爿。几番手起刀落,那竹子转眼成了只有小拇指甲那么宽的一条,再。握着刀的手飞快地移动,“刷、刷、刷”一根根青竹竿在他手里像变魔术一样被削成一条条又软又滑的篾条。待大堆的篾条都劈好之后,奶奶就会直一直腰,掸一掸衣襟上的碎屑,然后重新坐回那一大堆篾条中编织起来。不一会儿,一只饭篮的雏形就在外婆手中诞生了。看外婆做得那么轻松,我也想自信满满地尝试过一回,却是怎么也劈不匀那竹条,甚至还差点伤了手指,以后便再也不敢碰了。
(三)竹篮的作用:
我喜欢:外婆每次带我去小菜场买菜,我手里提的是“小竹篮”,细细密密,小巧玲珑,一刀肉,一条鱼,几棵菜,一路的笑语,轻轻地化成了富足无争的江南!带我去绿油油的茶山,我会兴高采烈的拎着“大竹篮”,漫山遍野的采茶叶,尤其采了满满一竹篮茶叶,我的心,像灌了蜜一样甜!
(四)竹篮的价格
我问了会做竹篮的葛叔叔家,他告诉我虽然龙坞是杭州竹篮的传统产地,但现在会编杭州篮的人已经很少了,基本上都是老人,像他这样的年轻人,已经不愿意学这门手艺了。在龙坞,没有专门的工厂生产这种篮子,所以产量不大,他卖的杭州篮,一部分是他父母自己编的,还有一部分是从各家各户收购来的。网上售价10元一只,送货上门的话,则是15元一只。
七、调查体会:
我憧憬……
竹篮好看、扎实,以前是个物件,现在也许该叫手工艺品了,千年的传承因塑料的兴起而渐渐有点没落!不知从何时起,杭州竹篮的身影都悄悄地退出了我们的视野,总以为这是生活方式向前发展的必然规律,虽然不舍却又无奈。虽然多次回外婆家,但外婆已经很少编竹篮了,而到了妈妈的那辈几乎手艺就失传了。这几年,环保的概念深入人心,塑料制品也有点人人喊打的趋势,一些有损环保的袋子要被国家禁用,而竹篮因牢固、美观、环保,重新受到人青睐。或许这传统的民间竹编工艺将不会失传,竹篮子还会重温它过去的辉煌。小小的竹篮会一定会再次迎来它的美好明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