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《冯志远》反映了一名普通教师在1958年响应国家号召,离开亲爱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子,离开上海大都市的生活和工作,自愿到我国西部偏远贫困的山区——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的一所中学任教,一干就是40余载。
说句心里话,从电影开始到结束,我流了三次眼泪:
第一次因伙房二人为报复小文老师,策划的一件男女之间的事情。冯老师为了小文老师要求调到关帝中学任教时要离开的那段场景,他的学生站成两排,手拿烛灯悄悄的站在老师宿舍门口等老师出门。几个孩子上前拉着冯老师哭着说“不好走,老师不好”。而冯老师流着泪说:“同学们好好学习,同学们好好学习。”我的眼泪也涌了出来。为什么他和学生有这么深的感情?这是冯老师和鸣沙中学的孩子们像父子一样朝夕相处的结果,威严中透露着慈祥。对孩子们的学习,他要求是那么严厉,绝不允许任何一个人缺课、掉队,哪怕是自己饿一顿饭也不让孩子们空着肚子去上课。他带着学生去找沙枣树,打好沙枣分给班上每位学生吃。有位学生家里困难,不上课在街上卖枣,他赶走学生让他回去上课,自已眼睛瞎了却坐在那里帮学生卖枣子。这些场景让我心里个性难受,感悟很深。
当我看见冯老师用放大镜备课和批改作业时,第二次流泪了。由于冯老师没有时刻去治疗,心都扑在教育事业上,最终导致了双目失明,彻底地瞎了,而且还是在讲台上瞎的。他那种兢兢业业、脚踏实地地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,他的言行无不向我们昭示着一个信念:“师德如海,大爱无言”。
第三次流泪是当冯老师眼睛失明后,院领导要他退休去敬老院时,他说我去那些地方干嘛,我还有用,坚持要留下来继续教书。他那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又一次让我流下了眼泪。校长不一样意,他提出把那堂失明时没有上完的课上完,当冯老师站在讲台上随着伴奏音乐朗诵《岳阳楼记》时,教室里的学生和老师以及观看电影的观众都折服了,都被冯老师深深地感动。之后,冯老师留下来继续担任教师,但是最终冯老师还是身体不支晕倒在讲台上。冯老师教过的几个学生赶回来看望他,这些学生有的出国了,有的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,有的回到了乡里象他一样为西部奉献。他们都是冯老师的骄傲。
“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,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”,这是冯志远老师精神的写照,他没有伟大的事迹,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几十年如一日奉献自己,平凡中透着伟大。我也是一名教师,但是和冯老师相比是那样渺小。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奋,学习冯志远老师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爱生如子的无私境界,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,对工作负责,对学生负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