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是从一个看上去疯疯癫癫的醉鬼,莫名其妙的竞价,最后以令人不可思议的高价拍下一匹战马战马开始,有人说电影史诗般的描述了一战的残酷。我却从中看到了英国法治中契约精神对于民众的深远影响。
拍卖结束之后,孤单的老人木讷对着这匹小马驹的时候,也许他的心是酸楚的。从马驹看到未来,没有人懂他那独到的眼光,他血性的竞价,为他赢得了这潜力的马驹,也为他背负上了沉重的债务。回到庄园,老头无可奈何的说:我们不得不留下他,别无他法。这正是契约精神的体现,人就应为自我的行为埋单。
债权人带着账薄到老头的家里收债,老头支付了仅有的15基尼,没有支付潜力的状况下,农场主能够收回他的土地,但是老头提出了解决方案:宽限到10日,用开垦的土地丰收的萝卜期权担保,农场主告诉老头:你会尊重契约吧,我给你宽限到十月。那里的强势一方、弱势一方,谈论的或者说平衡的关键依然的契约,在那里我没有看到,黄世仁那样的地主胡搅蛮缠仗势欺人获取利益。
但是,要开垦一块布满石头的土地又是谈何容易。小家伙阿尔伯特虽然一丝不苟的开始耕地的准备,结果仍然是拉着犁铧在地里找不着北。下雨了,但是生活还得继续,战马神奇而或偶然的拉着犁铧犁开了沉睡的黑土地,应对农场债主,女主人手握毛线签咄咄逼人的咆哮:或者我的马、或者我的犁、或者我的地、或者我的农场。这不是,血性而或个性的体现,这是法律赋予给她的权利。
跟着镜头继续,我们看到战争,撕破了国界线,一队士兵冲进了老人的庄园,老人愤然质问:我叫博纳特,这是我的私产,你们来那里做什么。
虽然这些呼声在战争的残酷下很力不从心,但是我们依然看到一个法治给予民众的底气和信念。同时也展现了,国家,才是这一切最后的支柱,同样在国家更替的时候,辉煌的罗马法也因为失去支柱,而力不从心。
在炮火纷飞的夜里,我们看到战马在火光的照映下,一跃而起,跨过坦克,跃过战壕,一路狂奔,最后在铁荆棘网络的缠绕中,疲惫的倒下。一位热爱生命的士兵,举着白旗走出了战壕,枪声之后,他质疑着:这是白旗,没有看见它吗?根据战争的法则,给予白旗的定义,即便是一个士兵,但是非战争力量的时候,依然受战争法则保护的。
这忽然想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战争法则“不杀二毛”,当时我们是春秋战国时期,那是一个思想自由的国度,之后被学者誉为:中国历史有两个时代,一个是春秋战国,还有一个是民国,恰恰这两个时期中国人向全世界贡献了很多的思想家,以至于我作为中国人只有想到这两个时代才骄傲。恰好,春秋开始了中国法的源起,民国我们建立了体系的六法全书。当然,俱往矣。
那位摇着白旗,向前去营救战马的士兵,一路上缓缓的吟唱着《圣经。诗篇》大卫之诗:“主耶和华是我的牧者,我必不至缺乏,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,引我至可安歇的水边。”透过这组镜头,透过这部电影,我们看到,宗教、信仰、法律,贯穿于所有人始终,平民、农场主、士兵,无论是和平还是战争,这些信息浓郁得无处不在。
最后作战双方的士兵,携手割去缚住战马的铁荆棘,应对这无主马匹的归属:“我带给了解救马匹的工具,这马当然归属我方”以及“看眼睛,它是英国的,这么明显”。在特殊的时期,特殊的地点,没有充分证据、没有居中裁判的法官,于是人们选取了抛硬币这一古朴的方式决定马的归属,但是应对约定,双方对这个结果依然给予了充分的尊重,充分体现了私法领域的意思自治。
战马,这部战争题材的电影,同样是一部赞扬英国一战时期法治理念的电影,电影处处透露着法律、权利、自由的光芒,这神圣的光芒昭示着,对于人们对法律信仰追求向往。也让我们看到了,我们跟他们的距离。当然,这也需要时光,正如一句英国谚语说的:“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”,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,默默祈祷,在法治这长长的路上,让我们慢慢的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