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车都 > 读后感 >

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1100字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

英国诗人约翰·多恩(1572-1631)有一首诗提到丧钟,颇有名,大意是:没有人是一座孤岛,/能够自全。/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,/整体的一部分。/如果海水冲掉一块,/欧洲就减小,/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,/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我的领地失掉一块:/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,/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,/因此/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,/它就为你而鸣。有人采旧式译法翻译本诗,云:“人非孤岛孑然立,都与神州合而一。土随水去地基小,山平宅没大陆低。人若亡故我亦少,我与人人共一体。若闻丧钟何须问,为人也是为你击。”

这首诗虽然简短,但含义深刻,表达了一种悲天悯人、推己及人的人生态度。海明威喜爱这首诗,把它放在自我一部小说的正文之前标明主题,小说也用诗中的一句话作为书名:丧钟为谁而鸣(Forwhomthebellstolls)。小说的背景是西班牙内战,当时美国志愿者罗伯特·乔丹奉命去炸毁一座桥,书中描述了三天中发生的故事。《丧钟为谁而鸣》是海明威写得最长的小说。

数月前,偶然在中央电视台10套《探索·发现》栏目看到纪实片《丧钟为谁而鸣》,该片根据梅汝璈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日记制作,使用超多影像资料,拍得相当成功。几年前我读过梅汝璈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》一书,读后感觉收获很大,今日得睹记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电视片,当然倍感兴奋。但是,片名《丧钟为谁而鸣》却让我颇感惊讶,看过之后长时光如鲠在喉。我觉得用“丧钟为谁而鸣”作片名,是不恰当的。

据编导者自我讲:“对于这部记录片的片名,思考再三,最终还是采用了最初《探索·发现》主编盛振华提议的名字:《丧钟为谁而鸣》。”“之所以采用这个片名,是因为我自我本来就十分喜欢这个名字所隐含的意味。”但是,它究竟隐含了什么意味呢?这位编导却语焉不详。

其实,这是错用典故的典型一例,十分碍眼。

“丧钟为谁而鸣”这个短语,大概已经成为西方社会许多人熟悉的典故,甚至已经成为一句成语。它内含悲天悯人的意味。王小波在《从Internet说起》一文中,揭示说:“海明威在《钟为谁鸣》说过这个意思: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,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。所以,不要问丧钟是为谁而鸣——它就是为你而鸣。”也就是说,整个人类是个命运共同体,别人的不幸就是你自我的不幸,这就是约翰·多恩这首诗的主旨。诗写得并不晦涩,不大容易产生歧义。

《丧钟为谁而鸣》读后感:一九三六年初秋到一九三九年春的西班牙内战早已成为历史陈迹,这天已不大为人们所提及。然而它实际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线的序幕,是全世界进步力量和德意法西斯政权之间的第一次较量。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,进步力量在这场斗争中失败了。以文学形式来反映这一页历史的作品为数不多,而这天尚被人推崇、文学阅读的恐怕就只有这一部《丧钟为谁而鸣》了。

这是海明威篇幅最大的一部小说,但全书情节局限于三天之内(一九三七年五月底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),写得紧凑非凡。

海明威发挥他独特的叙事艺术,以细致入微的动作描述及丰富多彩的对白,紧紧环绕着罗伯特·乔丹的行动,一气呵成地把这故事讲到底,同时插入了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及回忆,使这个主人公的形象十分丰满……

展开更多